<
t9b2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574节
    对付豪强手段多的是。

    西汉的陵邑制、奴婢税、酷吏,甚至是告缗令,总有一款让他们倾家荡产。

    只是事情还没发展到那一步,李跃暂时不想撕破脸皮。

    以李跃个人的看法,向海外开拓是唯一能延缓土地兼并的办法。

    否则就算你制度设计的再好,也经不住鼠蚁们一两百年的啃噬和钻营。

    相当于将内部矛盾转移到了海外。

    “放他们出去,不是放任不管,大梁的海军会协助他们,朝廷亦会派遣鸿胪吏和退役将士协助他们,大梁的海船、农具、战马、盔甲、军械也可以卖给他们。”

    李跃理了理思路,对外开拓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很多内部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朝廷卖兵器、战船,豪强们负责掠夺资源和土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陛下之雄才大略,世所罕见!”桓冲两眼放光,他也是士族豪强中的一员。

    不能在中土称王称霸,去海外割据一方也不错。

    “若只是分封荒蛮之地,倒也无妨。”王猛终于点头。

    他点头,等于取得了朝中寒门庶族的同意。

    士族豪强们出去了,寒门庶族的竞争者也就少了。

    “此番只是试一试,还要看吴会豪强配不配合。”

    万事开头难,只要吴会豪强做出一个良好示范,天下各地豪强也会跟进。

    “向吴会施压之事,就由臣亲自来办。”在士族豪强眼中,王猛可谓是“恶名昭著”。

    “景略准备如何行事?”李跃甚至担心他下手太狠,将吴会豪强连根拔起,他们再强,也不可能对抗大梁。

    王猛抚须而笑,“臣率两万步骑入驻广陵,江东豪强必惶惶不可终日!”

    姜还是老的辣,以王猛的名声,率两万步骑进入广陵,江东豪强若还能泰然自若,李跃佩服他们的胆量。

    而且吴会豪强攻打林邑时伤亡颇多,即便想反抗也没这个力气。

    虽然感觉有些不厚道,但李跃的的确确是为他们好。

    在外面想怎么兼并就怎么兼并,想怎么弄就怎么弄,留在内地,只会面对大梁的铁锤。

    “景略这一去,大事可成也!”李跃心中一阵畅快。

    殿中三人都笑了起来。

    就在此时,李俭在外禀报道:“父皇,北海捷报!”

    “哦?快快送来。”

    也不知今天是个什么日子,简直双喜临门。

    看完战报,李跃哈哈大笑,“虎父无犬子也!”

    趁代国内乱,李傥率一千精骑杀入海城,俘虏代国宗室、豪酋一千三百多人,俘虏两万余,拓跋什翼健、拓跋翰、拓跋寔、拓跋斤等死于内乱。

    拓跋寔君被杨略所杀。

    拓跋氏基本被一网打尽,连根拔起。

    袭扰大梁北境的代国彻底覆灭。

    杨略、李傥凭借此功,足以位列凌烟阁了。

    不过在看到第二份奏表时,李跃一愣。

    李傥手脚并不干净,拿下海城之后,直接将代国的财帛赏赐士卒,还将拓跋什翼健的妃嫔、婢女、宗女赏赐士卒,连他自己也睡了拓跋什翼健的妃嫔和宗女,皇后慕容氏不堪屈辱,自刎而死……

    除此之外,他还斩杀俘虏,白狼城杀了一万人,海城杀了九千余众,基本将代国的上层人物全都斩草除根了。

    李跃心情颇为复杂。

    老李家出了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的人物,也不知是福是祸。

    以前在尚武堂时,李傥性格并不是这样,温和、谦让、大度,去了辽东几年,整个人都变了。

    当然,这样的人更适应这个时代,对华夏而言利大于弊。

    不过这种狠人,除了李跃能压着,太子肯定压不住。

    王猛、桓冲看完战报也是一愣,这种事情可大可小。

    李跃扫了一眼李俭,他亲自将这份奏表送上来,已经表明了他对此事的态度。

    国事好办,家事难断,两人都一声不吭。

    “李傥灭代国有功,封玄菟郡王,升征东将军,封杨略为渔阳郡公,其他有功将士,兵部按军功大小封赏之。”

    功就是功。

    当年刘聪攻破长安时,石勒追杀王衍时,没见他们心慈手软,杀的人更多。

    对外族就该如此,如果代国攻破长安,他们会手下留情么?

    唯一让李跃难以接受的是,李傥直接睡了拓跋什翼健的妃嫔,这事做的有些不地道……

    凭此灭国之功实封一国都够了,为了照顾李俭,只封一个郡王。

    不过加了征东将军,等于给李傥指了一条明路。

    东面还有高句丽。

    有这么一个儿子,李跃感觉高句丽以后用不着自己动手了。

    辽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有了讨平高句丽的实力。

    “太子意下如何?”李跃目光转向李俭。

    “父皇英明,兄长骁勇善战,实乃大梁之福。”李俭神色平静。

    对他而言,只要没将整个辽东封给李傥,就都还能接受。

    李跃只能尽量一碗水端平。

    眼见气氛有些低沉,王猛和桓冲拱手退下了,只剩下父子二人。

    “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李跃现在明白为何古代这么多夺嫡之争,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俭是自己的儿子,李傥也是。

    稍不留意,就会厚此薄彼。

    李俭道:“六兄之功,远在其他皇子之上,一个玄菟郡王,不足以表彰其功。”

    “哦?那你觉得该如何封赏?”

    “儿臣以为,不如将北海封为周国,立六兄为周王。”

    “北海?”李跃笑了一声,“以老六的性子,他若留在北海,只怕十年之后,大半个漠北就是他的,二十年后,周国拥十余万骑兵,你如何对付?”

    李跃直接挑明了。

    任何势力在草原崛起,就一定会南下,这是地缘宿命决定的。

    奏表上揭发的不仅是睡拓跋家的几个女人那么简单,李傥还收了一帮代国能臣干吏,选拔四千精锐,纳为部曲,号为“北海骑”……

    有王猛、桓冲在,李跃不便太过声张。

    “儿臣不惧。”李俭一脸从容之色。

    “同室操戈,你不惧,朕惧,漠北绝不可立国,辽东亦不能立国,等灭了高句丽,朕将他封到海外,以免手足相残,无论如何,你们都是亲兄弟。”

    中原周边肯定不能再有封国。

    李傥有进取的野心,李跃求之不得。

    这年头有能力的人除了王猛,谁没有野心?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李俭眼中掠过一阵感动之色。

    第七百六十九章 都护

    代国虽然覆灭了,但草原势力并未完全消亡。

    偌大的草原,仍有很多鲜卑部落,柔然人悄然壮大,西北面还有契骨人。

    汉朝剿灭匈奴国一样,草原还是崛起了新的势力。

    朝会上,李跃令人挂起漠北地图,“今日起,设瀚海都护府,筑城北海之滨、燕然山,各驻扎五千玄甲骑兵,五年一轮换,封谢玄为瀚海都护。”

    完全控制草原不可能,但占据草原肥沃之地,还是能做到的。

    燕然山自古便是草原王庭所在。

    北海物产丰足,足以养军。

    五千精锐骑兵,基本可以吊打周围部落。

    以后玄甲军可以招募大量鲜卑裔、匈奴裔、羌裔的将士,发挥他们耐苦寒的特性,赏赐以牧场,自然有人愿意留下来。

    以前北地苦寒,难以留下人。

    但现在建造城池,有了棉衣棉被,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太学这么多年的研究,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御寒之法,炕、暖房、壁炉、火墙、煤饼等等,已经在辽东推广应用。

    李跃还准备修建从代州到燕然山的官道,顺着水源修建坞堡,维持不了面的统治,至少要维持一条线性统治。

    通过这条线,将漠北的牲畜、北海的各种资源输入中原。

    中原的物资也能输送过去。

    听到只驻扎一万士卒,群臣们也没怎么反对。

    这么大的牧场,每年的收益非常可观,而且阴山沿线不必再防备草原部落南下劫掠,无形之中减少了大量的戍防预算。

    “臣以为漠北广阔,一个都护府不足以辖制,当于金山之西再设一督护,一旦漠北有事,东西二路可同时出兵。”桓冲拱手道。

    李跃一愣,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历史上的唐朝也是这么设置的。

    在燕然山设瀚海都护府,在庭州,也就是轮台设北庭都护府。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