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9b2小说网 > > 入慕之宾 > 入慕之宾 第154节
    而我家这老宅,也渐渐变得门庭若市。

    我曾经蹬着梯子爬上墙头去偷偷张望,恍然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当年,子烨那齐王府刚刚落成的时候。

    那时,我每次路过他的府邸,车马总是会被慕名而来观望的人堵得寸步难行。从早到晚,府前的街道都熙熙攘攘,还有专门来兜售各色货物的小贩穿行其中,活像闹市一样。

    这时,我才明白,兄长将这老宅重新修缮一番,确实必要。

    每日,登门贺喜的人都络绎不绝。这般情形之下,若我家连前堂都还是那破败落魄的模样,确实不合适。

    大部分时候,宾客都是父亲生前或兄长自己的故交,由兄长出面待客。

    不过咸宁公主这样的金枝玉叶来到,便是我的事了。

    今日,咸宁公主领着京城里来的几位贵眷,登门来贺喜。

    自从上官家倒下之后,我和咸宁公主就几乎没有说过话。

    当然不是我不与她来往,而是她对我向来疏离。她虽并非太后亲生,但身为公主,逢得节庆之时,总是要入宫庆贺的,我们见面的机会其实不少。但她见了我,从来是离得远远的,似乎我们不曾有过什么旧谊。

    这我也并非不可理解。

    咸宁公主的驸马,是董裕的次子董政。于情于理,她与我太亲切都不合适,故而我也一向配合她,只当我们从来不曾熟识过。

    故而今日见面,我们说的话,算得是这几年来最多的,语气自然也是最谦和的。

    我发现几年不见,她其实比我想象中的更加知情识趣,只是我从前着实无从体会罢了。

    明玉也坐在上首。

    我以为,明玉不喜欢咸宁公主,更讨厌薛婉,所以连面也懒得露。不想,她竟是一早就来了。面对着众人,她也并不多说话,只毫无顾忌地嗑着瓜子。

    咸宁公主看她一眼,喝一口茶,继续看向我,道:“妾记得,上回见到阿黛,还是年节之时。妾那时有了身孕,因得生产,再不曾入宫。再听到你的消息时,却是到了端午之后。你与上皇定亲之事,可是轰动天下,妾等听了,可真是大吃一惊。”

    说罢,她纨扇掩口,轻笑一声。

    下首的几个贵眷也露出笑意。薛婉垂着眸,唇角抿起,笑意似有似无。

    “正是,”一位贵眷接话道,“当年上皇还是齐王之时,我等都猜测,说究竟是何等人物才能配得他,与他成那百年之好。不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竟是阿黛。”

    “妾从小就听长辈说,高门闺秀之中,那面相最好的就是阿黛,将来是那福星高照的命,果不其然。”另一人接话道。

    我看了看那说话的贵眷。

    她从前也是宫学里的伴读,我并不陌生。而类似的话,我也从她口中听过。那是在太子被废之后,我无意中听到她与别人议论,说我好运到头了,什么面相好,那是别人吹出来的瞎话。

    不过我也并不觉得她那时全然说错了。

    毕竟过个两三年,我是要暴毙的。

    “这婚事,是上皇与太后的旨意。”我说,“所谓福运,皆君上之恩,妾不敢忘形。”

    她愣了愣,忙道:“娘子所言甚是。”

    咸宁公主微笑,忽而转头,对明玉道:“妾临行之前,去拜见太后。太后说,阿黛新婚,这边必是千头万绪,教她一度坐立不安,唯恐阿黛应付不得。中宫能亲自到洛阳来,亲自操持,着实解了她心头之患。”

    明玉的眉梢微微抬起,将手里的半颗瓜子嗑完,亦露出微笑。

    “太后谬赞。”

    咸宁公主却叹口气,道:“太后宽仁,说如今阿黛有了好着落,她的心放了一半,却还有另一半仍悬着。”

    明玉朝我扫一眼,将瓜子壳落到盘子里。

    “哦?”她说,“未知何事?”

    “便是大公子的婚事。”咸宁公主道,“想当年,先帝最倚重的就是郑国公,对大公子亦厚爱有加。太后与郑国公一家亦是交好,将大公子和阿黛视如己出。如今,阿黛要与上皇成婚,大公子却仍孑然一身,着实让太后牵挂。”

    我看着咸宁公主,心想,她的心思,果然比从前多多了。

    虽然她在信中提起了兄长的亲事,但她显然担心我看不上薛娴,不肯为她说亲。于是今日,她专程当着明玉的面提起此事,用太后的名义把她拉上。

    明玉看着她,唇带淡笑。

    “是么。”她说,“太后对大公子果然是关怀备至。不过说到这个,妾倒是想了起来,当年郑国公还在的时候,亦将大公子婚事视为头等要事,曾向先帝求娶公主。若妾未曾记错,他求娶的,正是殿下。”

    咸宁公主一怔,脸上的神色有一瞬的不自在。

    “这个么,”她干笑一声,“妾倒是不曾听人提过。”

    我看明玉一眼。

    当年,这事不成,倒并非只是先帝的缘故。咸宁公主的母亲薛淑妃,一心想将她与薛家的亲信联姻,故而每当我父亲向先帝提起,她就必是要在一旁敲边鼓,将先帝的念头打消。

    不过到了后来,纵然我家倒了,这事也没有成。

    薛淑妃倒是没有因为动乱而伤了性命,薛家跟着董裕等人趁火打劫,捞了不少好处。但朝中的争斗日益残酷。后来诸皇子作乱,薛淑妃的儿子凉王也在其中。

    奈何凉王并不成器,起兵没多久,就被另一个兄弟颍王杀了。

    薛家失势,投靠董裕。

    景璘登基之后,咸宁公主就嫁给了董裕的儿子。

    第二百二十三章 公主(下)

    “是么。”明玉笑了笑,“那也许是本宫记错了。不过当年,先帝可是应许了郑国公,要为大公子许配公主的。如今放眼宗室,还未婚配的公主,只有……”

    她的双眸顾盼,似思索片刻,再度看向咸宁公主:“只有孝宜公主了,是么?”

    咸宁公主愣住,一众贵眷也愣住。

    薛婉忍不住道:“孝宜公主才八岁。”

    “故而却是还要等几年。”明玉叹口气,“不过那也是无法。许配公主可是先帝的意思,圣上以孝道治天下,断不会反对此议。大公子虽年长了些,可他一表人才,又袭爵郑国公,与公主乃是天作之合。此事,本宫回京之后,会向太后和圣上禀报,也让太后免于操心。”

    咸宁公主张了张口,竟是一时说不出话来。

    明玉拿起杯子喝一口茶,却又向薛婉道:“上回,卿的兄长宁平侯到宫中觐见太后,提起了卿的妹妹薛娴。说她年已十六,仍待字闺中?”

    薛婉显然没料到明玉竟先提起了这个,一怔。

    “禀中宫,舍妹正是十六,仍待字闺中。”她答道。

    明玉的唇角弯了弯,道:“本宫来洛阳之前,太后与本宫商议,说圣上后宫之中虽已有不少的嫔妃,可三品以上的位置,仍颇有空缺。究其缘由,乃是少了出身品性俱佳之人。太后之意,要本宫多多留意,为圣上广进贤才。只是这人选究竟是不好找,本宫看了许多闺秀,皆无合意之人。不过有一日,本宫无意中遇见了薛娴,觉得倒是十分合意。”

    薛婉的目光微微变了变。

    明玉仍和颜悦色:“她既然并未定亲,年纪又合适,不若就选入宫去。莫说太后对她这般闺秀向来欢喜,便是圣上定然也是会一见倾心。薛家本就是先帝外戚,当年薛淑妃生下了凉王与咸宁公主,颇得圣眷。这门亲,本宫看,还是不要断了为好。再者,论关系,卿的母家与本宫母家乃是姻亲,怎么说也是亲人。举贤不避亲,有本宫在,卿不必担心薛娴在宫中受委屈。如何?”

    薛婉的神色有些错愕,不由地看了看咸宁公主。

    咸宁公主忙道:“这……只怕不妥。”

    “有何不妥?”明玉随即反问道,“宁平侯既然亲自入宫觐见太后提及此事,那么定然是为薛娴的婚事着急的。京城的高门之中,十六还未嫁的闺秀可是少之又少,好容易有了这么一条明路,宁平侯难道竟要继续让亲妹独守空闺不成?”

    这话,听着有理,但所有人脸上的神色都有些微妙。

    明玉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薛娴十六岁还不嫁,其中缘由,就连市井中的人也心知肚明。薛婉这样的人,根本不愁嫁,而宁平侯至今不曾为她定亲,自是为了要送她进宫。

    只不过,那并非是景璘的后宫,而是子烨的后宫。

    宁平侯到太后跟前诉说,就是想走太后的路子,让子烨去了薛娴。

    这事的脉络,我是知道的。

    说来,这源头,还是我出的馊主意。

    那时,京城各方都在打着太上皇后的主意,向让子烨娶自己的人。薛娴,就是我主张的那符合各方利益且最有可能成事的人。

    明玉觉得有理,游说阿蓝她的父亲萧纯;萧纯觉得有理,又游说了宁平侯。最终,由宁平侯出面,去说动太后。

    然后子烨似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谁来也不肯点头。而后,阴差阳错,最终成了太上皇后的竟成了我。

    什么叫一报还一报。

    这就叫一报还一报。

    宁平侯虽不甘心,但看子烨这势头,也觉无法。薛娴一日一日长大,总要尽快找个夫婿才是。

    于是,他想到了我的兄长。

    在洛阳,上官家重回宠臣之位,是有目共睹。而薛家是早早投靠了子烨的,将一个薛家闺秀送来与我家联姻,可谓一本万利之举。

    薛婉的神色不定,未几,从席上起身,走到明玉跟前,向她跪拜一礼。

    “禀中宫。”她说,“舍妹虽年已十六,尚未婚配,可家中溺爱,以致其脾气任性,只怕无法但得中宫厚爱。还请中宫收回成命,妾感激拜谢!”

    说罢,她向明玉叩首。

    明玉看着她,唇边浮起一抹冷笑。

    “是么。”她说,“可宁平侯到太后面前诉说时,可不是这般言语。在他的口中,令妹贤良淑德,仪容无双,乃世间尤物。在卿眼中,圣上堂堂九五至尊尚且配她不得,这世间,莫非还有比圣上更好的男子?”

    这话,教薛婉哑口无言。

    我知道,薛家当然不敢说他们看不上景璘,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不会真的将薛娴送入景璘的后宫。毕竟于墙头草而言,景璘是个傀儡之君,他们不断然不肯在傀儡身上花费精力的。

    “妾不敢!”她忙又叩首,似狠了狠心,道,“妾罪该万死,方才言语之中,有些疏漏,请中宫治且欺上之罪。”

    明玉嗑开一颗瓜子,不紧不慢:“欺上?这又是怎讲?”

    “舍妹虽尚未许婚,但婚姻之事,已经有了眉目。”她的声音似在牙缝里挤出来,道,“就在妾动身来洛阳之前,妾兄就已经在为舍妹选定了夫婿,只是未及正式行那定亲之礼,未曾声张。”

    明玉露出讶色,似觉得好笑,看了看咸宁公主。

    咸宁公主面色不大好看。

    “竟有这等事。”她说,“如此说来,本宫该向宁平侯府贺喜才是。”

    “妾不敢!”

    明玉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遗憾之色。

    “如此说来,圣上的后宫之中,竟是无缘得到这般佳人,岂不可惜。”她说罢,看向咸宁公主,道,“这位薛娴薛娘子与本宫也算得亲戚,妾原本盼她能得个好归宿,这才召她入宫来。可惜天不作美,本宫本想亲自保个大媒,得些好名声,却是不巧。”

    咸宁公主望了望她,唇角微弯,同样的皮笑肉不笑。

    “是啊,”她说,声音干巴巴的,“确是可惜了。”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