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9b2小说网 > > 当审计成为皇帝后 > 第61章
    “没错,朕记得兵部来报过,年后有一批要运送北境的军粮就存放在沧州?”

    宋离的眉心立刻蹙起,声音都严厉了下来:

    “陛下想要挪用那笔军粮来赈灾?不可。”

    他多年来身居高位,骨子里自有一种霸道,哪怕是面对李崇有时也不加收敛,如今李崇对朝政越发熟稔他有意慢慢移交手中的权利,但是有些触及底线的事儿他不会让步,北境的军粮绝不能动,眉宇间不自觉带上了两分厉色。

    宋离的变脸倒是在李崇的预料之内,他笑着亲自给他斟了茶水:

    “你听朕把话说完啊,喝口水,心脉不好脾气还这么大?”

    眼前的笑脸让宋离不得不缓下了些神色,耐下了性子,抬手接了这杯茶,听着他的想法。

    李崇却将问题再一次抛给了他:

    “如今粮价飞涨,随着难民的数量变多,这三倍的粮价就能变成十倍,到那时要如何?”

    这个问题宋离也不是没有想过:

    “哄抬粮价的奸商挑出几个处以极刑,米商必然不敢再次以身试法,再从周边的州县调集一些粮食,坚持到春天应该也是可以的。”

    李崇却再一次问出声:

    “五大仓在天子脚下都尚且敢空成这样,附近州县又能拨出多少米粮来?

    更不说只要有救济粮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难民,朝廷就是有再多的银子也不够,难民越多,粮食越少,即便是杀光京城所有的米商,也再榨不出米来。

    况且坚持到春天,地里也不会立刻就长出粮食来,到时候雪灾是过去了,饥荒却远远不止。”

    宋离按了按眉心,他何尝不知道这个情形,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陛下有何良策。”

    李崇的面上带了两分胸有成竹的意味:

    “朕问你,若是此刻京城粮价是平时的十倍,而官府放出话说欲高价收粮,而你正是手中有大量粮食的外地富商,你会如何做?”

    宋离开口:

    “我自会带着粮食前往京城,以图暴利。”

    李崇笑了:

    “没错,奇货之所以可居,就是因为这奇货稀少,粮价抬高的本质是吃的人多,而粮食减少才被抬高的,如果就在这些富商纷纷抵达京城的时候朕从国库放出大量的存粮,会如何?”

    宋离眉眼总算舒展了两分,也明白了李崇的打算:

    “市面上的粮多了,粮食自然便买不上价钱,米商们跋山涉水运粮而来,若是因为粮价下跌而折返只会损失的更多,所以他们必然会低价卖出粮食,陛下当真是好计谋。”

    李崇笑而不语,其中这还真不是他的计谋,这是范仲淹在杭州闹饥荒的时候用过的办法,他此刻不过是捡了个现成的。

    放在现代解释,此法是人为的控制了供需关系。

    “所以啊,朕虽然提前用了北境的军粮,但是朕定会如数补上,定不会叫北境兵将饿肚子,督主这下可以放心了吧?刚才还瞪朕。”

    宋离被他弄的有些没办法:

    “臣哪敢瞪陛下?”

    “还没有呢,一秒变脸。”

    宋离只好撑着起身拱手,哄了哄闹脾气的皇帝陛下:

    “是臣不是,给陛下赔罪。”

    李崇拉着他坐下:

    “行了,别站了,这里的案子朕会让赵成三天内审结,你回去好好养着身子,此法虽然理论上行得通,不过要想真的实施起来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你还要帮朕盯着些。”

    “臣自会尽力。”

    有李崇亲自下旨,赵成的奏折是以光速递到内阁的,他身居大理寺卿多年,平时有的案子故意拖拉就算了,这真的要审起来,从证据到口供自然是一样不差,案卷做的滴水不漏。

    内阁这几日气氛尤为凝重,从前内阁以王和保为首的一言堂,但是这一次自从王和保回京,李崇的变化尤为明显。

    而以岩月礼为首的一些先帝旧臣开始慢慢脱离了王和保的掌控,以至于明明是只有三个人的内阁,却每天都气压凝重。

    而这大理寺卿递送上来的折子中四位被处置的朝臣,有两位都是王和保的学生,这已经不单单是一本折子了,这简直就是赵成在向小皇帝递送的投名状。

    桩桩件件的口供和证据,如此快速的审理速度,让王和保即便有心回护也有心无力,毕竟在大理寺,若是大理寺卿不配合,是决计捞不出人来的。

    任由内阁如何暗潮涌动最后也没能阻止的了这十个官员还有直廷司七位大监的命运,流放,抄家,最后从这一场风波中全身而退的,竟然正是出动整个御史台敲击陈情鼓弹劾的宋离。

    只是任那些御史言官再不满,也是无法,因为大理寺没有找到任何宋离收受贿银的证据,反倒是找出了徐顺背着宋离私吞每年三万两的证据,宋离最多落下一个御下不严的罪过。

    而这个罪过经天子之口也由这数日牢狱相抵,不再另罚。

    传旨的太监回来的时候李崇这才问道:

    “宋离回府了?”

    “是,陛下,宋督主接旨后便回了宋府。”

    李崇这才算是了了一件事儿一样心情都松了两分,抬手挑起了今日内阁呈上来,准许礼部拨银五万两用于太后的千秋节的折子。

    这折子昨天便送来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宫里的老嬷嬷进来瞧他,带了昭德大长公主的口信,这个口信也十分的爽朗痛快,意思是叫他不要着急,姑姑自会帮他料理。